《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23年第5期目录及摘要
文章摘要
农村社会性非就业收入及其社会文化功能
摘 要:社会性非就业收入是传统农村社会的一种福利性支持形式,表现为家庭内部代际支持、亲属和宗族以及邻里互助互惠、民间捐赠等,具有凝聚社会团结、应对不确定性以及缩小收入差距等社会功能。此类收入并没有在乡村社会转型中消失,不但依然存在,在某些方面还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如敬老养老、支持就业创业以及扶贫济困等,而且还有一些新的表现形式。当然,一些人情类支出有可能成为农村家庭的经济负担等问题也值得注意。总体来看,目前农村社会性非就业收入占比不大,这是因为,一方面,大量人口外出,村庄内部的互助互惠需求减少;另一方面,农村人口经济条件有所改善,父母对子女的经济需求没有以前强烈,甚至出现年纪大的父母支持子女乃至孙辈的收入转移现象。与此同时,农村社会慈善发展滞后,虽有城市慈善组织入乡援助,但力度不大,覆盖面有限。因此,激活社会资源以拓展农村社会性非就业收入渠道,减少人情类支出以减轻农村居民的经济负担,提高慈善性收入和敬老孝老的收入,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等,是未来实现乡村收入变迁的主要途径,也是增进乡村社会团结的必要条件。
关键词:社会性非就业收入;农村社会关系;社会文化功能;福利陷阱
作者简介:王春光,男,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数字时代的宪法监督:一种价值维护机制
摘 要:数字时代的宪法监督本质上仍然是一种价值维护机制。数字技术的发展让算法产生了类似法律的规制作用,这种规制作用加深了政府公权力对基本权利的干预程度,同时让大型公司和平台成为了事实上的社会性权力。然而,算法自身的规制功能和法律层面的监督无法克服公权力和社会性权力运行中产生的“数字鸿沟” “算法歧视” “信息茧房”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仍然需要宪法层面的监督。数字时代的宪法监督要维护社会主义原则和基本权利客观价值秩序,以特定问题调查权和合宪性问题专项报告机制为制度依托,实现宪法监督从针对文本的合宪性审查到全方位监督的转变。
关键词:数字时代;算法规制;社会性权力;宪法监督;宪法价值
作者简介:温泽彬,男,西南政法大学行政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苏升,男,西南政法大学行政法学院博士研究生。
政府数据开放中个人信息删除权的构建
摘 要:在开放数据中请求删除涉及本人的信息,是一项重要的个人权益保护机制。通过对政府数据开放中个人信息多元价值、风险及现存法律规定局限性的分析,提出在当下我国公共服务水平及大数据技术持续发展大背景下构建个人信息删除权之正当性与现实必要性。对政府数据开放中个人信息删除权进行的内容设计主要包括权利与义务主体、权利行使与限制及侵权损害。在权利主体为自然人的基础上应进行适度扩张及构建政府部门与第三方处理机构的双义务主体模式,构建专门数据审查机关及审查标准,以传统经济财产损害及赔偿为基础、以放宽精神损害认定标准为突破,将“风险性损害”纳入现有侵权损害应对体系,实现对删除权的有效救济。
关键词:政府数据开放;个人信息保护;删除权;风险性损害
作者简介:尹少成,男,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副院长,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法学博士;路禹臻,女,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的公共危机决策:难题分析与应对策略
摘 要:公共危机决策是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实践中,公共危机决策仍存在决策情景复杂多变、决策后果多重且关联、决策的支持系统有多元需求等困境。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公共危机决策的应对策略,分为战略规划和实践创新两个层面。我国推进解决公共危机决策的难题的进程大致可分为规范化、精细化、体系化三个阶段,目前,还需要进一步以统筹发展和安全为基本原则,力争“渐进式”地解决公共危机决策的共性难题。公共危机决策的实践创新,则通过问题导向、过程导向、结果导向的策略扎实推进“致灾因子—承灾环境—应灾主体”三要素系统优化、 “责任—信息—情景”三要件有力支撑、 “生命安全—财产安全—社会评价”三指标同步提高,从而全面推进公共危机决策的现代化水平。
关键词:公共危机;危机决策;中国式现代化;困境分析;应对策略
作者简介:唐钧,男,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田雯,女,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公共卫生危机治理的全球议程与行动框架
摘 要:公共卫生危机治理具有全面、全程与全球治理的特征,在治理过程中主要形成了“社会隔离” “国际安全” “全球风险” “世界事务”与“全球治理”五个公共议程。在五个公共议程发展脉络中, “资金投入”“公共卫生建设” “应急管理” “全球—地方” “加快研发”成为构建公共卫生危机治理行动框架的五个维度,满足了创新性、整合性、普遍性与应用性的治理需求。为了避免回归“旧常态”,全球公共卫生危机治理需要在遵循“治理刺激—反应链”的原则下进行整合治理,以实现“更好的健康”和“重建得更好”的愿景。
关键词:公共卫生危机;公共卫生建设;危机治理;全球治理;应急管理
作者简介:周利敏,男,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广州大学南方灾害治理研究中心主任。
城市社区治理的逻辑演变:行政化、去行政化到共同体
摘 要:社区作为城市治理的基本单位,是政府与社会的互动场域,如何处理好行政职责下沉与社区自治职能履行之间的关系,成为基层治理实践中的重要命题。以历史发展为主轴,探析建立在政府与社区互动基础上的城市社区变迁脉络和轨迹路径,发现我国城市社区治理的演变经历了政府主导社区治理的“行政化”阶段、社区自治功能回归的“去行政化”阶段,正迈向多元主体“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共同体新格局阶段。行政化阶段,城市社区经历了从单位制、街居制再到社区制的沿革,行政功能冗余而自治功能弱化。去行政化阶段以“社区减负”为直接目的、以“回归自治本位”为基本目标,面临社区自治空间建构困境。在“共建共治共享”背景下,城市社区治理共同体中政府发挥治理优势,凝聚合力,基于多主体形成关系网络,从情感、利益多维度路径助推政社互动。
关键词:社区治理;行政化;去行政化;社区治理共同体
作者简介:章文光,男,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李心影,女,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研究生;杨谨頔,女,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京津冀高质量协同发展:演化历程、动力机理与未来展望
摘 要:当前,京津冀协同发展正处于向高质量发展迈进的阶段,亟需新旧动力源合力推动。通过梳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历史脉络、政策脉络、学术脉络,可以发现制度创新、市场融合、创新引领、数字经济带动、开放协同等是京津冀协同发展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迈进的主要动能。与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相比,京津冀协同发展具有纵向政府协同、经济与城市体系分化、营商环境优化非均衡性、外向型经济发展差异性四个区域特征。基于四个区域特征,通过构建了“目标—要素—机制”理论框架,形成京津冀高质量发展的四个协调路径,即权责利对等的协调机制通过激励与约束效应促进行政协同,一体化市场通过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加速市场协同,通过创新溢出效应、数字经济的高融合性等特征推动产业深度协同,自贸区等对外开放门户枢纽通过制度学习效应和经济集聚扩散效应实现开放协同。京津冀高质量协同发展研究下一步应围绕多中心空间结构、现代化首都都市圈等议题展开。
关键词:京津冀协同发展;高质量发展;都市圈;城市群
作者简介:刘李红,女,中共北京市委党校(北京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讲师;高辰颖,女,中共北京市委党校(北京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讲师;王文超,男,中共北京市委党校(北京行政学院)哲学与文化教研部讲师;王得新,女,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天津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教授;梁肖月,女,中共河北省委党校(河北行政学院)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讲师。
马克思公共性思想及其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启示
摘 要:中国式现代化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走出的具有公共性意蕴的现代化新路,是对马克思公共性思想的忠实践行和时代拓展。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及其互动不仅是马克思公共性思想的现实存在形式,也构成了马克思公共性思想的出场语境。基于物质生产关系和人际交往关系的关系理性是马克思公共性思想的发展动力,通过自由人联合体实现公共利益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真实公共性是马克思公共性思想的意涵实质。马克思公共性思想为新时代更好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基本的理论指导,它启示我们要以依靠现实的人为实践主体,以立足现实的社会为存在基础,以推动公有制为主体的物质生产为根本动力,以培育互依性的人际关系为价值指向,以实现公共利益为核心内容,以追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目标愿景,从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正本清源、厘清思路、开辟道路。
关键词:马克思;公共性思想;中国式现代化
作者简介:丁志刚,男,兰州大学管理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兰州大学国家治理现代化中心主任;张书华,男,兰州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两个结合”:新时代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规律性认识
摘 要:“两个结合”重大论断是新时代党的重要理论创新成果,正确把握其内涵、依据和意义,有助于加深我们对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规律性认识。从理论内涵来看,如果说“第一个结合”的实质是以马克思主义之“矢”射中国之“的”,重在把握理论与实践、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那么“第二个结合”则旨在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从而聚变为新的理论优势和造就新的文化生命体。“两个结合”的客观依据,不仅由马克思主义本身的理论禀赋所决定,而且存在于解决我国问题的实际需要之中,其可能性奠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的高度契合之上。“两个结合”重大论断既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基本规律的科学概括,又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是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国特色之关键所在。
关键词:“两个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论创新规律
作者简介:李国泉,男,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蔡方,女,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
厘清“三驾马车”贡献 推进中国经济稳健发展
摘 要:“三驾马车”各自对中国经济增长有着不同的拉动能力和实际效果,支出法对其难以准确核算。基于非竞争型投入产出模型,测算分析2002年以来国内最终消费、资本形成和出口这三大需求因素对中国不同时期GDP形成的拉动、对经济增长带来的效果与特征,可厘清“三驾马车”对入世以来中国经济的实际贡献。研究表明,长期以来内需一直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尤其是国内最终消费,已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消费的实际贡献在2008年以来稳步增强、保持领先,而投资和出口对中国第二产业的发展发挥着关键的支撑作用。扩大内需仍是中国经济未来中长期发展的重中之重,中国经济的稳健发展需要充分发挥消费对服务业、投资对制造业和建筑业的强大拉动力,需要注重在扩大消费和扩大投资的结合点上发力,同时,还要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以稳定出口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非竞争型投入产出模型;“三驾马车”;GDP;扩大内需;支出法
作者简介:潘文卿,男,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郝远航,男,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中国品牌建设的现状、逻辑与政策
——探讨消费升级之路
摘 要: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是推动消费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方向。中国品牌实现了快速发展,稳居世界品牌第二梯队。但中国品牌的世界影响力依然较小、世界顶级品牌依然较少、与国内市场规模不相匹配,仍有巨大的发展空间。通过“内外—供求”框架构建中国品牌建设的理论逻辑,即内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和外部参与国际竞争、供给侧的技术进步和需求侧的消费升级,共同推动中国品牌建设。品牌技术支撑力不强、与传统文化融合不深、品牌保护意识薄弱、市场营销创新不足、国际化经营水平不高等,是制约中国品牌发展的主要问题。品牌发展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推动中国品牌高质量发展需要处理好品牌建设与技术创新、文化传承、营商环境、营销创新与全球化等因素的复杂关系。品牌建设主要通过支撑国内消费升级和吸引境外消费回流来实现。
关键词:中国品牌;世界品牌;技术进步;消费升级;国际竞争
作者简介:王永贵,男,浙江工商大学校长,浙江工商大学现代商贸研究中心首席专家、数字创新与管理研究院院长,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孙豪,男,浙江工商大学现代商贸研究中心研究员;武优勐,男,安徽工业大学商学院讲师。
党领导立法工作的制度格局
摘 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党内法规体系已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组成部分的新形势下,需要在理解百年来党领导立法工作的组织化进程的基础上,明确党领导立法与人大主导立法的关系定位与形成过程,并力求推进党领导立法工作现有制度格局的细化和优化。目前,党领导立法的工作重点应在职权配置上实现由“法制部门立法”向“领域立法”倾斜配置、党内法规与国家法律的衔接配置,并在程序上建立健全党内程序与立法程序的双向闭环系统。这不但有助于党领导立法工作更加缜密,规范呈现其组织化过程,也为理解党与立法的关系提供新的解释可能。
关键词:党领导立法;法律体系;党内法规体系;领域立法
作者简介:侯猛,男,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用删除找回遗忘:重建数字社会的平衡结构
摘 要:记忆与遗忘是个体不得不面对的矛盾,也是社会不得不直面的矛盾。对个体来说,生理性遗忘机制维持记忆与遗忘之间的平衡。对社会来说,遗忘成为一种社会性宽容机制。但就整个社会来看,即使借助语言、文本甚至是现代模拟电子信息来增强集体记忆,遗忘仍然是常态,而记忆则是例外。数字化记忆使社会的全面记录成为可能,全面数字化意味着在数字化背景下,遗忘成为一种奢望。社会的全面数字化要求引入删除作为一种社会性遗忘机制以维持数字社会中记忆与遗忘之间的再平衡。这就涉及谁拥有删除权,删除权力在权力主体之间如何分配,如何对这些权力主体进行有效监督等问题。显然,这种权力分配及监督不可能是工业社会基础上的完善,而是数字社会下的权力结构重构。
关键词:集体记忆;社会遗忘;数据删除权;数字社会;良序社会
作者简介:王锋,男,中国矿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网络编辑:张建富]
本刊郑重声明:《北京行政学院学报》从未委托任何中介机构或个人代收稿件,也从不收取版面费,本刊对上述非法行为人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敬请广大作者通过E-mail直接向我刊投稿。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编辑部投稿邮箱:bacjournal@vip.163.com
联系电话:010-68007353(7020、7111)
欢迎关注和投稿